“我们近期帮一个储能类的被投企业成功在长三角落地一个重大产能项目,企业方和当地的国资投资平台都很满意,既满足了企业方产业集聚、工厂运营成本变低、贴近下游客户的诉求,也把当地招商引资的指标问题解决了,算是上半年完成的一件大事情。”一家产业投资机构的投资负责人在近期和记者的交流中表示,目前看项目多投的少,但是深度服务被投企业、加强投后管理是他所在机构今年工作的重点。
无独有偶,记者近几个月和其他投资人交流也发现,加强投后管理是很多投资机构一致的选择,是各家机构在投资节奏日趋放缓和谨慎的大背景下的主动作为。与其增加未来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不如将已有的投资项目深耕扶持好,发展好了再持续加注资本,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
传统意义上的投后管理内容包括:投资协议执行、项目跟踪、项目治理、增值服务等。增值服务成为各家机构服务的特色项,在目前环境下,很务实的一点是,谁能给企业的实际业务带来订单,直接给予产能,谁就具有更多话语权,有的时候不仅仅是有资金就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出海业务为例,今年是中国企业圈的一个热词。深圳某家投资机构就专门组织被投的十几家公司走进南山区一家有深度出海经验的上市公司交流,学习其如何借助海外媒介平台拓展市场、参与当地运营又要避免“踩坑”哪些法律和文化不同带来的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样也有机构把海外市场的重要机构和企业请进来。在记者参加的深圳某头部机构针对中东地区的出海专场沙龙上,可以看到企业对这样的活动特别积极,在一家深圳本地做混凝土技术的初创企业技术人员看来,中东多个国家都有大量基建的需求,符合他们的技术输出方向且当地的沙子更细和软,就地取材有更多优势。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投后活动,才让企业有了海外业务拓展的平台和机会,低成本、高时效地去和中东地区的“关键人士”牵线搭桥,并为后续的业务联动做铺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有机构比较苦恼,今年开始,做早期投资的一些机构的投后工作离不开各种“官司”缠身。有的是企业无法存活,创始人消失把股东告了要求赔付工资,有的是投资机构基金清算要求被投企业执行回购协议,还有各种项目无法退出带来的系列法规问题。
“我们的法务非常忙,连带项目经理、财务等相关人员一起,三天两头跑律所,有遇到投资人不干了,他管的项目出问题的,也要我们剩下的人分担着来处理,加上经济不太景气,企业自身没有造血能力,长期靠资金投入的模式,黄了的案例也不少。”华东地区某投后法务人员也表示无奈。
在更多人看来,以前做好投资是因为有退出后的资金循环支撑,现在花大力气做好投后其实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退出。因为退出的路变窄了,甚至是不通了,投资的心气儿也远不如从前,加上没有资金的回笼,募资也是大问题,对于大多数机构而言,更加珍惜手中的子弹。
组织行业交流沙龙、帮企业出海寻找新客户、为被投项目找产能落地、给优秀企业招兵买马等等投后常态化动作,会越来越多。如一知名投资人在公开场合所言,不管当下行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要相信最终创业、创新和创投仍然是中国未来最大的机会。
责编:岳亚楠
校对:陶谦
推荐阅读: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