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敲响警钟:车圈“智驾热”该降降温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小米SU7事故敲响警钟:车圈“智驾热”该降降温了)

3月29日,3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从武汉出发到安徽池州市参加公考,行程途中车辆因撞击护栏导致失火,乘客火海殒命。4月1日,事件在网络发酵后,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小米官方先后进行了两次回复。

所谓“关心的问题”包括车辆为什么会起火、车门是否能打开等争议性话题,需要检测后才能知悉真相。检测需时间,公众也要耐心。但由于当时车辆行驶中在实时联网,小米也掌握了部分信息: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发生碰撞前车辆发出提醒,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仅数秒钟的反应时间内已无力回天。

事故责任归属当有警方认定,但这起悲剧却反映了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驾驶员在夜间驾车高速行驶中,采取了手离方向盘的智驾模式。从统计数据看,类似情况可能不在少数,现实中正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主把智驾作为日常驾驶模式,他们未必都清楚其中隐藏的风险。

小米SU7事故敲响警钟:车圈“智驾热”该降降温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节期间,多家车企发布了2025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智能驾驶技术越来越受长途出行车主青睐。理想汽车春节假期智能驾驶总里程达1.46亿公里,其中高速智能驾驶里程占比超过90%,单车最长智能驾驶里程超过6000公里;小米汽车NOA里程较平日增长了148%,单日单车最长智驾里程突破1798公里;春节期间问界智驾里程占比40.2%,单日单车最长智驾里程2,331公里。

在公共叙事中,智驾比例的大幅提升是一大社会进步,它显示了汽车产业欣欣向荣和技术硬核的一面。同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在各大厂商的叙事中,智驾又被当成最有效的差异化定位和促销工具,声量变得越来越大。比亚迪把2025年定义为“全民智驾元年”,要推动“智驾平权”;吉利最新发布的智驾系统被命名为“千里浩瀚”,将正式大规模推送D2D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小米汽车是“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则在行业论坛上称智驾“3年脱手,5年脱眼”……

智驾在“大跃进”,但安全的脚步是否能跟上?小米SU7事故敲响了警钟。观察者网发起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消费者购车过程中,仅有25.16%的消费者表示接受过智能驾驶的充足培训,41.48%的消费者表示“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同时,有83.28%的消费者表示更高阶的智驾功能将影响自身的购买决定。

既然多数消费者乐于为更高阶的智驾付费,那么智驾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竞争焦点。但问题在于,智能驾驶是个相当专业且前沿的领域,甚至相关法律法规都还不完善,多数消费者其实没有能力对智驾做出理性判断,他们可能被智驾的宣传绑架了决策,这实际上增加了购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些厂商抓住这一点进行大力度营销,智驾的优越性被夸大,安全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

这也导致很多消费者在购置车辆后,过度信赖智驾功能,对激进的“脱手驾驶”习以为常。现在市场上不管被包装成多高阶的L2级车辆,实际上都仍然是辅助驾驶,远未达到“自动驾驶”水平,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市场营销往往模糊这个概念,广告中展示驾驶员脱手、车内看电影等暗示场景屡见不鲜,使消费者产生误解,导致安全隐患。

由于L2辅助驾驶是硬标签,工信部规定禁止厂商在宣传中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词汇。但在车圈,“智驾”一词的大行其道,虽然没有大声喊出“自动驾驶”,却精准地模糊了“辅助驾驶”,暗示车辆具备厂商想宣传,用户也想要的某种神奇功能。一旦因此出了事故,厂商却没有责任,问题出在用户过度依赖智驾,属于“自动化偏误”。

新能源车的异军突起是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大成就,自动驾驶技术则是中国科技业的一大长项,两者紧密关联,但并非不可分割。新能源车在电池、电机和电控和安全领域仍大有可为,不一定非得把资源都押宝到智驾领域。当下这种无智驾似乎就卖不出去的市场现状实际上很不正常,如果连安全都做不好,就算把智驾普及到最低端又有什么用呢?真实场景中,用户对智驾的需求真的有那么刚需么?

新能源车的终极使命是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方式,安全是智驾的前提。忽略这一点的每一次冒进,都可能付出血的代价,还可能导致公众对智驾形成新的误解,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整体进步。希望厂商和监管部门能从中吸取教训,做出实质性改变,为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更完善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科技专栏作家)

推荐阅读:

十二部门联合打通工业互联网“神经系统”

刚刚明确!春节A股休市10天!

上海银行回应宝能授信事件:不属于副行长审批权限,不存在资金被套取

战“疫”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大比拼,哪些省市出了真金白银?

独董谎报任职家数,多地证监局出手!

今天,港交所来了一位女CEO

光伏周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运行情况 康佳集团进军光伏玻璃

刘德华突发!公司紧急声明!

3月7日证券之星早间消息汇总:设备更新的需求是一个在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

专题推荐:

评论关闭
【机会挖掘】 创新医疗器械加速商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