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观察】小米汽车首次舆情危机 企业家“强IP”临双刃困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米SU7事故不仅折损了三个宝贵生命,也将雷军亲手搭建的“科技偶像”人设推向了熔炉。事件舆情持续发酵之下,小米汽车遭遇发布以来最大的舆情危机,由于这是雷军“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这位企业家“超强IP”也来至煎熬时刻。

从事件处理流程来看,最核心的环节是调查。客观而言,小米了解事故、接触事故车、还原整个流程等都需要时间,很多问题并没有办法回答。不过,从事件发布后,全网都在追问小米汽车、等待雷军回应,这说明,面对“顶流”,舆情往往不愿给太多时间。

72小时后,雷军不得不开口。在微博中,雷军表示,“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

市场之所以对雷军回应呼声高企,最重要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小米的独特打法。小米汽车的崛起堪称流量经济的标本:从SU7发布会“半个车圈CEO捧场”的盛况,到上市首年交付量超越“蔚小理”多年积累的奇迹,雷军的个人IP始终是这场商业神话的核动力引擎。他用短视频拆解产品细节,用跨年演讲贩卖梦想,甚至将“高管试驾300米无摆渡车”的瑕疵转化为“24小时火速整改”的营销高光——这种将企业危机转化为人设养料的操作,都让小米在舆论场无往不利。这成为用互联网营销思维造车的典范,一度引发周鸿祎、长城汽车等车企或企业掌舵者的争相效仿。

【e公司观察】小米汽车首次舆情危机 企业家“强IP”临双刃困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流量经济的本质是“加速主义”。对一个企业来讲,一旦优点被放大了,能够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反之,一旦缺点或不足被放大,也极容易形成负反馈。

从这次小米汽车遭遇的舆情事件来看,事故发生时,公众往往不再关注小米SU7智驾技术参数,反而更会记住雷军“端到端全场景自动驾驶”的承诺;不会深究激光雷达缺失是否影响夜间障碍识别,反而更会执着于“为何车门打不开”的质问。由此,雷军用个人IP为产品信用做担保之下,产品缺陷突然反过来瓦解IP的信用根基。

【e公司观察】小米汽车首次舆情危机 企业家“强IP”临双刃困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为流量加持的作用,且雷军个人IP对小米品牌的强绑定关系,当产品、品牌出现任何问题时,市场的矛头就会转向“强IP”个人。这与传统车企出事,公众往往关注的问责对象是产品或者团队大不相同。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以理解为“强IP”和“强流量”的对价。

从小米汽车本次舆情事件和雷军回应风波来看,顺境中是冲锋号,在危机时有时候会成为枷锁。且粉丝的“家人滤镜”越厚,反噬时的道德审判就越锋利。

实际上,对于流量加持后的“负效应”,雷军此前就曾明确过。例如在北京车展上,他曾表示“压力很大,小米汽车任何一处细节都被市场拿着放大镜审视”。只不过这次小米汽车舆情事件,首次将这种“放大镜审视”真正摆在了台前。

通过这次事件,市场有望对“掌舵者IP与品牌的强绑定关系”的思考引向深处。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品牌识别度、传递品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会存在人设反噬的风险。因此,在这方面既有苹果、特斯拉等成功案例,也时不时会出现某些反面教材。如何建立多元化的品牌形象,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建立更为适配的品牌战略,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时说,“优秀公司赚取利润,伟大公司赢得人心”。商业文明的成人礼,或许始于企业家们放下“强IP”执念的那一刻。当雷军们不再需要对着镜头微笑,当库克式的制度理性取代乔布斯式的个人魅力,当企业价值真正沉淀为超越个体的系统能力——那时的品牌,才能在烈火中锻造出真正的黄金。

推荐阅读:

中国人保定调主责主业:财险为核心主业,人身险和再保险协同发展,投资为支撑

朗科科技最新股东户数环比下降5.44% 筹码趋向集中

人保车险|新能源车保险怎么买

中特估概念拉升,中粮资本涨停,中国神华等走强

凌晨重磅!美联储,最新宣布!

今日24只个股突破半年线

人保车险|新能源车保险怎么买

人保车险|新能源车保险怎么买

人保车险|购买商业车险,要考虑哪些因素?

今日投资参考: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碳排放权交易将迎新政

专题推荐:

评论关闭
商汤的AI豪赌:烧钱研发连亏7年,裁员降本难解困局,智驾业务难突围